孔子原话“老而不死是为贼”是贬义还是玩笑?
孔子的这句“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论语·宪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看吧,先不说“老而不死是为贼”到底是个啥意思,有一点儿倒是很明显——孔子不光是用嘴来说,居然还用拐棍儿打人啦。
也不知道原壤有没有孩子,这要是放到现在,不光孔子得赔个底朝天,恐怕子贡都要跟着赔的去要饭儿。想想《宪问》开篇就是原宪问“耻”这个问题,忽然从中读出了一种讽刺的意味来。
只要还知道什么是可耻,还能还有羞耻感,这个人做事儿就不会太过。但现在有一些人,脑中根本就没有“耻”这个概念了,那还有什么事儿做不出来?
这篇文章开头是原宪问什么是耻,最后两件事却变成了——孔子对老人边骂边打,一个孩子占了老人的座儿。这反转得挺快呀!绕着梁转了三天之后,感觉还是俺那语文老师说得对!
俺那小学的语文老师,经常拿着教鞭敲着黑板说: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一定要记住时间、地点、人物这三要素……
说实话,《论语》就没法结合上下文来看。就是一段一段的问答,谁儿跟谁儿都不挨着;说不挨着吧,有人说互相之间也有关联。俺也不知道听谁的好了。
如果只看这一段,孔子看到“原壤夷俟”就开说,就跟打开电视剧就看到两人对骂开打一样,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概不知。看得是莫名其妙。
《礼记·檀弓》里面,有段记载很详细,画面感十足: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一,原壤是孔子的故人(不知道是不是发小)。二,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清洗棺椁。三,孔子给原壤母亲清洗棺椁,原壤却在旁边敲着棺椁唱歌。四、跟着孔子来的人都看不下去了。五、孔子说:没有逝去的亲人才是亲人,没有失去的朋友才是朋友。
从这段记载来看啊,孔子对老朋友还是很够意思的。同时也能看出来另一个信息,原壤是一个道家人物。《庄子》里面就有一段类似的场景,庄子的老婆死啦,惠子去吊唁,就看到庄子在那儿“箕踞鼓盆而歌”。
道家的一些行为,尤其是母亲去世了敲着棺椁唱歌,甭说在那个年代了,就是放到现在,也是要让邻居百家戳脊梁骨儿。庄子老婆死了唱歌,放到网上,立马成热点,至少有一半人骂他。这很明显是道家假借孔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段记载,对于理解《论语》并没有多大帮助。这段记载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孔子和原壤是“故人”,老相识,老朋友,铁子……
还是回到《论语》里面的“原壤夷俟”。夷俟,一般都注解为箕踞。至于箕踞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咱也不用太去考究,反正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表现。
那时候的人对待“箕踞”,几乎都是零容忍。孟子看到老婆在家“箕踞”,立马就想要休妻;郭解的门客看到一人“箕踞”着看郭解,当时就想杀了他。这事儿对古人来说,是个非常严重的一件事儿。如此看来,孔子只是“以杖叩其胫”,其实也都不算个事儿。
一个人在家“箕踞”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让人看到就是你不对了。大家都知道,真实的孔子一点儿也不迂腐,做起事也很讲究分寸。对于老朋友他会怎么办呢?
孔子和原壤原本就是老朋友,于是半开玩笑半骂他:你就是个老祸害啊。说完一看原壤没有反应,就又拿拐棍儿敲了他一下。其实就和咱们现在死铁的朋友之间一样,说起话来也不太讲究。
相关阅读
-
孔子原话“老而不死是为贼”是贬义还是玩笑?
孔子的这句“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看吧,先不说“老而不死是为贼”到底是个啥意思,有一点儿倒是很明显——孔子不光是
-
秦皇汉武齐名的无冕皇帝(孔子)
和秦皇汉武齐名的无冕皇帝在我国的历史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也就是说,中国的疆土稳定,就是在汉武帝时期以及汉武帝之后的事情了。但是除了这句话之外,前面还有一句话,就是中国之
-
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文化水平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说了你别不信
中国儒家学术的历史地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经过几千年圣人的积淀和总结,形成了贯通古今的理念和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圣人,他们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便是孔子和老
-
孔子姓什么 孔子的姓和氏的区别
孔子的姓氏为孔。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非常有知名度的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还有思想家。更是开创出讲学的风气,一直都会让大家倡导仁义理智性。孔子的来源春秋时期人们为了表达出对学问高僧之人的尊敬
-
为什么孔子在很多画像里露着两颗牙,孔子是哪里人
孔子在很多画像里露出两颗牙的说法不一。有些人觉得这是为了更加突出圣人的形象,让孔子看起来和蔼可亲,带着笑容的孔子能巧妙化解紧张气氛,建立人们之间的友好交流和沟通。另一些人认为是孔子提倡以和为贵,在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