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欧到外东北:俄罗斯帝国的成长史
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从东欧到外东北:俄罗斯帝国的成长史
1、琥珀之路成就的国家
说起俄国的成长史,一切还要从一条纵贯东欧平原、连接波罗的海与黑海的商路说起。整个欧洲的大平原地带被分为三块,以法国为核心的西欧平原、在德国/波兰为核心的中欧平原,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所在的东欧平原。以原始植被的覆盖情况而言,欧洲的草原地带主要生长于东欧平原的南部、黑海和里海之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将之称为东欧草原。
东欧平原的中北部,则与中欧、西欧两大平原一样原本是森林之地,从波兰方向迁徙而来的东斯拉夫人,则是这片森林的主人。公元882年,瓦良格人于森林西南部的基辅建立罗斯公国,史称“基辅罗斯”。虽然瓦良格人来自瑞典,与肆虐西欧的维京人系出同门,但统治阶层的民族属性并不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属性。与罗斯人的概念划等号的,依然是分裂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族的东斯拉夫人。瓦良格在斯拉夫语中的原意是“商人”。与源出丹麦、瑞典的维京人不同的是,瓦良格人更倾向于用打通波罗的海至黑海的商路,来获取利益。由于这条古老商路最珍贵的商品,是产自波罗的海地区的琥珀,所以这条商路也被称之为“琥珀之路”。商路的一头是瓦良格人主导的波罗的海、另一头是控制黑海沿岸地区的东罗马帝国,中间则是由东斯拉夫人与游牧者分享的东欧平原。东斯拉夫人的历史记录认定,瓦良格人是东斯拉夫部落主动请进来领导自己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点看起来很难理解,不过考虑到瓦良格人具备打通商路的能力,东斯拉夫人这种操作在欧洲属于常态。基辅罗斯的竞争者是在东欧草原建国的可萨汗国。公元7世纪中,唐帝国征服了中亚地区的西突厥汗国,大量不愿意臣服于唐帝国的突厥语部落开始向东欧草原迁徙,一如当年被汉朝击败的匈奴人所做的那样。
琥珀之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使得迁徙至东欧平原的突厥语部落,同样不甘心再只做一个游牧者。主导东欧草原的可萨汗国(又名哈扎尔汗国)就此诞生。为了更方便与地中海文明圈的国家做生意,同时又不在已经爆发的基督徒和穆斯林之争中站队,可萨人在公元8世纪中叶特立独行的选择了以犹太教立国。有了犹太教和流浪至东欧的犹太人帮助,可萨汗国的经济实力和话语权迅速增长,能够做到同时与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保持平等而又密切的贸易关系。有得意者就有失意者。东欧草原上的突厥人凝结成可萨汗国这个强势中间商,那尚处在原始部落阶段的罗斯人和瓦良格人,就会成为琥珀之路上的失意者。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两个失意者决定抱团取暖,共同造就了基辅罗斯。
公元968年,可萨汗国的都城伊蒂尔被罗斯大军攻破。公元980年,基辅罗斯的统治者迎娶拜占庭公主,成为东正教大家庭的一份子。这也标志着基辅罗斯和东正教取得了琥珀之路的控制权。那些仍在东欧草原游牧,被称之为“钦察人”的突厥语部落,不得不在商业上服从基辅和拜占庭所订立的规则。然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长时间的统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最大的问题在于你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体制,来维持中央集权力。绝大多数时候,封建制成为了最终的选择,并导致很多国家最终走向完全的分裂。事实上今天的世界依然如此,只不过传统以贵族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制,变成了保留地方自主制的联邦制。11世纪中期,那些拥有继承权的罗斯王子们,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国,并让公国的继承权在自己这一支传承。尽管有些公国曾试图再次统一所有罗斯公国,但在蒙古人到来之前这一努力都未见成效。
2、沙皇俄国的崛起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发动了第一次西征。对手则是崛起于中亚河中地区的花喇子模帝国。这次西征胜利之后,成吉思汗为他的四个儿子划分了领地。蒙古草原以西的中亚草原和东欧草原,被划分给了长子术赤。只不过术赤很快去世,征服这2/3个欧亚草原的重任,被移交给了他的次子拔都。
公元1236年,拔都率领由各宗王长子组成的西征大军,在分割欧亚的乌拉尔河会师,正式开启了蒙古帝国在欧洲的事业。那些在之前历史中西迁至东欧草原的亚洲游牧者,纷纷加入蒙古人的阵营,使得欧洲再次遭遇所谓黄祸的冲击。应对强大外敌入侵的需要,往往是一个国家统一的契机。如果有一个罗斯王公能够组建联盟击败这支野蛮人,那么凭借这一胜利将很有可能重建一个强大的专制体。不幸的是罗斯人遇到的是史上最强大的游牧帝国。事实上早在第一次西征之时,罗斯人就已经意味到了蒙古人的恐怖战力。当时成吉思汗曾派出大将速不台和哲别,试探性的进击过东欧草原,并击败了帮助钦察人出头的八万罗斯联军。后者在付出了六名罗斯王公、70位贵族被杀的代价后,只能祈祷这些蒙古人不会再回来。不幸的是蒙古人又回来了,并且拔都这次的目标还是在欧洲建国。强大的蒙古大军相继攻陷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等城,如果不是寒冷的气候,使得一年当中最少有半年不适合作战,这个进程还可以更快些。公元1240年,作为罗斯人精神家园的基辅城也被攻克。这标志着琥珀之路和东欧平原的控制权,转移到了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手中。蒙古人的到来对基辅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原因很简单,基辅城位于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当年基辅可以凭借这更靠南的位置出击草原,现在蒙古人也同样可以很方便的反复蹂躏这座城市。这种情况下位置更靠北的其它公国反而更有机会保持独立,而基辅则不得不转而接受波兰人的保护,一度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
在随后的历史中,深藏于森林之中的莫斯科城崛起为了新的罗斯中心,并将莫斯科公国晋升为与基辅一样的“大公国”。15世纪中叶,莫斯科大公国迎来了自己的战略窗口。首先是强大的金帐汗国同样逃不过盛极而衰的历史规律。金帐汗国被分裂为了哈萨克、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汗、诺盖汗国、喀山、克里米亚等汗国。
除此之外鉴于突厥语族在人口上的优势,以及伊斯兰教对于游牧者的适用性,这些被俄国人统称为“鞑靼人”的东方游牧者都已经完成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进程。一定要说蒙古帝国的遗产,那就是诸汗国的汗王还必须具备成吉思汗和术赤的血统。金帐汗国分裂还不是全部的利好。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终结了延续千年的罗马帝国法统。在整个地中海及黑海地区都变成奥斯曼帝国统治区的情况下,罗马帝国的皇冠以及东正教的中心,需要重新找寻强势政治体依附。
已经成长为罗斯中心的莫斯科公国就是最好的选择。在罗马教廷的撮合下,当时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得以迎娶本来在罗马避难的东罗马末代公主索菲亚。对于教皇来说,他希望凭借这一举动彻底解决基督教的分裂问题,让罗斯人带头重新接受罗马教廷的领导。不过教廷应该很快会为他们的决定感到后悔,东罗马公主不仅为莫斯科带来了全套宫庭礼仪,更让莫斯科城可以将自己定位为新罗马,并像东罗马帝国那样将王权置于神权之上。公元1547年,伊凡三世与索菲亚的孙子,17岁的伊凡四世正式以凯撒之名加冕为“沙皇”,标志着莫斯科大公国正式步入沙皇俄国时代。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按照基辅罗斯的命名原则,由莫斯科统一的罗斯国家应该被称之为“莫斯科罗斯”。不过由于蒙古人的发音问题,源出莫斯科的这个二代罗斯国家,在现代中国被翻译为了“俄罗斯”。
3、金帐汗国的遗产
发动对外战争,永远是凝结内部共识、打造强大帝国体的最好方法。对于莫斯科来说,那些源出金帐汗国的鞑靼汗国就是最好的战争对象。公元1552年,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喀山汗国,首先成为伊凡四世的征服对象;四年之后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阿斯特拉罕汗国,也成为了伊凡四世的战利品(诺盖汗国则被克里米亚和哈萨克瓜分)。
对这两个汗国的征服,意味着沙皇俄国取得了东欧草原东部的控制权。不过对于沙皇俄国来说,控制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亚汗国,才是其最想征服的对象。琥珀之路连接的是黑海,而黑海又可以透过君士坦丁堡控制的海峡连接地中海。征服克里米亚汗国不仅意味着能够完整控制琥珀之路,更意味着俄罗斯将有机会继承东罗马帝国疆土。然而同样认为自己更有资格继承东罗马帝国遗产的,还有正在势头上的奥斯曼帝国。相似的出身、共同的信仰,使得克里米亚汗国选择依附奥斯曼帝国,后者则透过黑海为前者提供战略支援。公元1569年,三万奥斯曼大军以及100门火炮抵达克里米亚,试图与五万克里米亚骑兵一起夺回伏尔加下游的控制权。
尽管由于不熟悉环境的原因,这次战争以奥斯曼帝国的失败而告终,但也就此确定了奥斯曼帝国对克里米亚的保护权。更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有了土耳其人撑腰的克里米亚,竟然在两年后利用传统的游牧骑兵战术袭击了莫斯科,并掠走了六万人口。此后从俄罗斯劫掠人口,并贩卖给奥斯曼帝国成为了凝结两国关系的经济枢纽,古老的琥珀之路也变成了奴隶之路。巨大的利益让土耳其人对克里米亚的保护更有可持续性,并迫使沙皇俄国一直到公元1783年,才完成对克里米亚汗国的征服工作。相比对克里米亚的征服,俄国在亚洲的扩张却出乎意料的顺利。金帐汗国在这个方向的遗产,是由哈萨克汗国与西伯利亚汗国分割的。前者以里海以东的中亚草原为统治区,后者定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西西伯利亚平原。蒙古人是西伯利亚潜力的发现者。虽然一些来自中国的民间历史研究者,喜欢将广袤的西伯利亚视为元朝的一部分,但回顾历史你会发现,无论是以北京为首都并控制整个蒙古高原的元朝,还是之前崛起于蒙古草原的匈奴、突厥等草原帝国,都对西伯利亚毫无兴趣。以至于在突厥语中西伯利亚的意思为“宁静的土地”。金帐汗国对东欧的征服与融入,才让这片宁静的土地开始变得有价值。在这件事情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与东亚相比,欧洲的纬度要高得多。即使是深入地中海的罗马城,其纬度也只能和沈阳持平;基辅城的纬度比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还要高。这意味着以欧洲的纬度区间来说,放在东亚地区就是一片没有农耕价值的苦寒之地。好在造物主还是偏爱欧洲的,终年盛行的西风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不间断的吹向欧洲大陆。不仅提升了这片大陆的温度和降水量,更使得欧洲得以与中国和美国地区一起,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适合文明升级的土地。然而虽然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的温度要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但总体来说它的平均温度还是偏低。你会看到作为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法国首都巴黎甚至可以不需要为奥运村安装空调,莫斯科有半年时间需要供暖。漫长的冬季使得欧洲人对于毛皮有着强烈的需求,尤其是那种既能防寒又能防水的毛皮。那些生活在西伯利亚的毛皮兽,比如紫貂便有了温暖欧洲的的机会。蒙古帝国的建立,让草原丝绸之路真正得以打通,同时也让西伯利亚的毛皮开始进入欧洲市场。整个西伯利亚共分为三个区间,由东向西依次为“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及“西西伯利亚平原”。对这条毛皮之路感兴趣的蒙古人,并不需要去控制整个西伯利亚地区。
蒙古人所做的是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的森林草原地带驻牧,然后在每年夏天从那些沿河而下的西伯利亚原住民手中,收购他们积攒了一冬的毛皮。为了这个西伯利亚通过欧洲的门户,蒙古人在这一地区编制了三个万户。这也是为什么在金帐汗国分裂之后,会有一个以西伯利亚为名的汗国出现。由此还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假设,要是中国地区的气候如欧洲一般寒冷,当年那些生活在蒙古草原的游牧者,也许就会真的有兴趣向西伯利亚扩张,并打通一条属于亚洲的毛皮之路了。
4、哥萨克
如果只是单纯的将鞑靼人赶出东欧草原而不是去占领,即便取得再多的胜利也无济于事。因为必定会有新的游牧者去填充这片草原。关于这点,一直困扰于长城防线的中国人最有发言权。要是中国人面对的是东欧草原,那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受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东欧草原的温度和牧草条件较之中亚草原和蒙古草原都要好上许多。虽然降水量不算高,但从北部森林流淌下来的伏尔加河、顿河等河流拥有充沛的水量。加上多年来腐殖生成的黑土地,东欧草原有着远高于另两片亚洲草原的农业潜力(今天这片土地也是欧洲的粮仓所在)。低平的地势以及游牧民族的强势存在,才是阻止东欧草原农业潜力开发的最大因素。金帐汗国的衰弱与分裂,让一些不堪忍受贵族压迫的东斯拉夫农民有机会逃向草原地带求生。在与那些同样不愿意接受汗国贵族统治的鞑靼人接触过程中,东斯拉夫逃亡者们不仅熟悉了草原环境,更将原本属于这些鞑靼流浪者的名号“哥萨克”(自由者的意思)戴给了自己。虽然适应了草原生活,但哥萨克并没有被鞑靼人同化。不同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化而不是人种,在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游牧并不是哥萨克人的基础生产方式。身为逃亡者的哥萨克人最初只能以渔猎为生,同时也绝不会放弃抢掠贸易者的机会。由于贸易者和猎物,会更多出现在河流两岸,身为渔猎者的哥萨克们也因此自然形成了伏尔加河哥萨克、顿河哥萨克等不同的集群。在聚落到足够的人口后,哥萨克会在河流两岸营造定居点,并尝试耕种这片肥沃的土地。不过最初的渔猎属性依然是这个特殊族群存在的基础。以至于即便拥有了土地,定期结伴出去劫掠成为了一种传统。在波兰和俄罗斯都试图南下控制琥珀之路的情况下,为这两个王国的统治者充当雇佣军,更成为了哥萨克的谋生手段。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如果不能够在战争中收获战利品和土地,哥萨克这个族群也就消失了。值得一提的是,鉴于东欧草原后来全部成为了沙皇俄国和苏联的领土,我们原本还可以将之称为南俄草原。不过乌克兰人肯定不会同意这样的命名,毕竟乌克兰有一半的领土位于这片草原之上。以16世纪形成的6个哥萨克群落来说,扎波罗热哥萨克和第聂伯河哥萨克,就在现在的乌克兰哥境内。1648年,乌克兰境内的哥萨克为摆脱波兰的统治,甚至发动起义建立独立的“哥萨克酋长国”,并选择投奔与之信仰、文化更加一致的沙皇俄国。从这个溯源来说,当下正的发生的俄乌战争,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俄罗斯在试图恢复哥萨克人的土地。毕竟在俄国人看来,哥萨克人是俄罗斯民族的一个支系。只不过目前看,俄国人并没有完全达成这个目标。
5、西伯利亚的毛皮之路
如果沙皇俄国是一个游牧帝国,那哈萨克汗国更应该成为其扩张方向。然而不要忘了罗斯人其实对草原并不感兴趣。相比之下,森林覆盖的西伯利亚反而引发了沙俄的浓厚兴趣。在东欧的两个汗国相继被沙俄征服后,原本实力就最为弱小的西伯利亚汗国,选择了向伊凡四世表示臣服,以定期进贡毛皮的方式换取独立。只不过进贡的毛皮远远不能满足俄国人的欲望。公元1574年,哥萨克属性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向伊凡四世提出了向乌拉尔山以东探索的请求。刚刚被克里米亚汗国偷袭得手,同时还要在欧洲方向与瑞典、波兰等国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沙俄,急需更多的财富回血。而哥萨克对草原与森林环境的双重适应性,以及他们血液中对财富的渴望,正是俄国所需要的。如果你把哥萨克对标同时期英国那些奉旨劫掠的皇家海盗,西伯利亚看成广阔的海洋,就能够理解哥萨克与俄国的合作模式了。不过真要从地缘政治层面来看,哥萨克对俄国的贡献可是要远大于皇家海盗们的。毕竟皇家海盗们虽然为在大英帝国的启动阶段助力不少,但哥萨克却是实实在在的给俄国征服了整个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并没有任何一个强大帝国与俄国竞争。由于已经表示臣服,西伯利亚汗国亦没有办法阻止哥萨克人的进入。以至于特罗甘诺夫家族只是组织了几百哥萨克,就能够开启在西伯利亚的事业。公元1586年,位于鄂毕河上游的秋明城堡建立,成为俄国在西伯利亚建立的第一个城市。此后十年间,俄国人在贯穿西西伯利亚的鄂毕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将近十个贸易城堡。而俄国也在1598年正式完成了对西伯利亚汗国的吞并。西西伯利亚的毛皮,并不能满足哥萨克的欲望。对于想继续向东方扩张的哥萨克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西伯利亚的河流都是南北向的,没有一条运河将它们串连起来。不过个问题并非没有办法解决。哥萨克会寻找两大水系的相近点,挖掘陆地滑道,等到冬季结冰时再将船只从一条河流拖至另一条河流。用这种方法征服西西利亚汗国之后,追逐毛皮的哥萨克仅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横穿叶尼塞河、勒那河等大河,将据点延伸至东西伯利亚山地。整个过程中,原住民部落并不是问题所在。事实上大部分时候,这些原住民会很高兴有人来收购他们手中的毛皮,并为之带来从未见过的新玩意。当然,即便有人觉得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的冒犯,哥萨克们手中的火枪也足以让他们认清事实。
唯一的问题在于西伯利亚实在过于寒冷,没有办法实现粮食的自给。尽管哥萨克们也尝试向西伯利亚的据点移民屯田,但相比东欧草原这片苦寒之地实在不是农民的好去处。真正有机会被开发为粮仓的,只有西伯利亚汗国原始统治的这片西西伯利亚平原。好在只要有足够的贸易利益,即便是从欧洲运输粮食到西伯利亚,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6、外东北与大清帝国
尽管无论是长城以南的中国人,还是蒙古草原的游牧者,都对西伯利亚的毛皮不感兴趣,但任由哥萨克这样扩张下去,双方的碰撞再所难免。成就优质毛皮的并不是西伯利亚本身而是寒冷的气候。在亚洲的情况来说,除了北纬42度线这条农耕红线以外,还有一条分割草原与森林的北纬50度线。简单点说,在纬度高于北纬50度的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就会取代草原覆盖地表。西伯利亚能够成为优质毛皮的产地,就是因为其全境位于这条纬度线之北。不过西伯利亚并不是唯一位于这条分割线之北的亚洲地区。事实上蒙古高原的北部,以及已经属于东亚范围的外东北地区,同样位于这条分割线之北。在蒙古高原的北部,针叶林带分布于贝加尔湖的两侧。其中西侧的主体是一片被山地环绕的高原盆地,被称之为唐努乌梁海;东侧则被俄国人称之为外贝加尔湖地区。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的时代,生活在这片蒙古高原森林地带的部落,被称之为“林中百姓”,以区别于南部草原的毡帐百姓。作为最优质的战士,渔猎部落属性的林中百姓,向来是游牧者人口有利的补充。不过对于这片森林本身,游牧者就缺乏统治的兴趣了。当哥萨克开始探索外贝加尔湖地区时,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哪怕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布里亚特人已经被蒙古人同化。这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蒙古人帝国已经极度衰弱,名义上应该统治蒙古地区末代大汗林丹汗,在公元1634年时就已经在后金和明朝的双重打压下身亡,彻底结束了蒙古帝国的法统。然而外东北地区情况却完全不同。1643年,一支由132名哥萨克组成的探险队,翻越分割东西伯利亚与外东北地区的外兴安岭,进入了黑龙江流域,进行了一场长达三年的探索行动。作为外东北的核心河流,黑龙江先是沿着小兴安岭的北麓东流,然后再转而北流在日本海的北端出海。
沿黑龙江探索的哥萨克人,最终在出海后沿海岸线北上,于今俄罗斯鄂霍次克登陆,回到了西伯利亚。这次探索不仅让哥萨克人知晓,外东北地区同样有他们追逐的毛皮资源,更帮助沙俄发现了太平洋出海口。于1647年开始兴建定居点的鄂霍次克,成就了俄国在太平洋的第一个城市。公元1650年,重返外东北的哥萨克开始在黑龙江北岸兴建雅克萨城堡,作为进一步在黑龙江流域扩张的基地。问题在于早在元、明时期,外东北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中国版图。元朝甚至在黑龙江出海口一带建制过“征东元帅府”,并对海峡对岸的库页岛发起过远征;明朝则在此基础上建制过奴儿干都司。更大的问题在于,哥萨克人探索外东北时正是清朝崛起的时候。公元1644年,发端于东北地区的清朝成为了北京城的主人。对于这个王朝来说,东北北部及外东北地区的野人女真,一直是其军队重要的兵力来源。生活在黑龙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达斡尔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在清朝被称之为“索伦三部”。几乎每一场重要战争,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已经入主中原的清朝,可以不在乎外东北地区的物产,但决不能任由哥萨克将索伦三部变成沙皇的臣民。至于索伦人同样对这些哥萨克没有好感。在俄国人自己的记录中,这些哥萨克在遭遇粮食危机时,甚至吃掉了50名被俘的达斡尔人。一定程度上,索伦三部相当于清朝的哥萨克人。区别在于索伦三部必须听从中央政府的号令,在战场上释放他们的武力、获得封赏和官职;俄国则依照西方传统,给予了哥萨克自主开疆扩土的权力。不管哪一种形式更好,已经在清王朝找到自己成长空间的索伦人,都不会认为给哥萨克抓毛皮兽会对自己更有利。此后清王朝虽然在1652年,派出军队攻克并摧毁雅克萨城堡,但哥萨克们还是在1665年再次重建了雅克萨城。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朝,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消化这个庞大国家。尤其是1673年,原本在清王朝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三个汉人藩王发动叛乱,让整个中国南方地区陷入混乱。公元1681年,三藩之乱平复,康熙当即着手解决外东北问题。1685年夏,水陆并进的30000清军又一次攻克并摧毁了了雅克萨城。尽管俄国方向在收到消息后,派出了600援军重建了雅克萨城,但在清军的再次进攻下,哥萨克还是在次年第三次失去了他们在外东北的基地。
几次反复,让清朝觉得有必要用条约来约定两个帝国的边界。1689年,在经过反复磋商之后,双方在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尼布楚签定条约。俄国放弃了对外东北的图谋,清朝方面则任由俄国占据对自身安全不构成直接威胁的外贝加尔湖地区。俄国人本来期待的方案是以黑龙江为界划分领土,并且认定自己比清朝更早在外东北建立据点。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在中国方面看来是一个平等条约,而在俄国看来却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以至于当19世纪下半叶,当俄国通过新的条约割取黑龙江以北地区,乃至整个太平洋海岸线时,会认为自己是在拿回原本就应该属于自己的土地。
7、结语
作为横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国家,俄国很多时候被视为是古代游牧帝国,尤其是蒙古帝国的继承者。从地缘政治层面上看这一观点的确有一定道理。一则在沙皇俄国的崛起是伴随着蒙古帝国的衰弱完成的;二则在俄国最强大的时候,东西连绵6000余公里的欧亚草原,或成为俄国的直接领土,或被其间接控制。即便是在苏联分裂之后的现在,俄罗斯那横跨欧亚腹地的领土、战斗民族的性格特点,依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那些纵横欧亚的游牧帝国。然而如果从地缘属性来说,俄国人却与古代游牧者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说草原是游牧者的家园,那么森林则是俄国人的舒适空间。即便俄国的领土曾经覆盖大部分欧亚草原,即便他们已将东欧草原变身为了世界级的粮仓,你依然能够在俄国人的民族性格上,看到源出森林的渔猎属性。无论是进击西伯利亚时的毛皮贸易,还是今天俄罗斯对地下资源的极度依赖,抑或更倾向于用丛林法则解决问题,都与其森林民族的原始属性有关。原始属性使得俄国在成就一个庞大帝国的问题上,与之前的蒙古帝国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就像刚才所描述的那样,在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中亚草原并没有率先吸引俄国人的注意,反倒是数千年来几乎从未吸引过一个强大帝国关注的西伯利亚,成为了沙皇俄国的扩张方向。并最终凭借对西伯利亚的征服,成为了领土最大的国家。
即便到了18、19世纪强大的沙皇俄国,还是吞并了哈萨克汗国,并经这个中亚南部的察合台系蒙古汗国,与清朝在新疆地区再次发生冲突并划定了中俄在中亚的边境线,但苏联的解体依然让现在的俄罗斯,吐出了几乎所有曾经被他们征服的亚洲草原。即便失去了5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下仍拥有1700万土地的俄罗斯,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国家。只不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已经衰弱的俄罗斯将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无论是试图复兴还是为求自保,都不得不更多依靠曾经与之争夺外东北所有权的中国。
相关阅读
-
从东欧到外东北:俄罗斯帝国的成长史
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从东欧到外东北:俄罗斯帝国的成长史1、琥珀之路成就的国家说起俄国的成长史,一切还要从一条纵贯东欧平原、连接波罗的海与黑海的商路说起。整个欧洲的大平原地带被分为三块,以法国为核心
-
中国最不应该失去的领土(如今在俄罗斯境内)
该地是中国最不该丢失的领土在我国的历史中,要说到面积最大的时候,那一定是在成吉思汗以及其子孙后代三世的时候了,我国那时候的面积达到了历史最大,横跨亚欧大陆。不过后来也就没落了很多,但是在清朝时期,有一
-
索伦人是个什么民族,为何被俄罗斯人誉为“战斗民族”
索伦人是个什么民族?常年都会生活在极寒之地,艰苦的环境也能够有效造就不一样的民族素质,具有耐战斗,耐风雪,耐饥饿的效果,再加上体质强壮,弓马娴熟,所以就变成了大家所说的战斗民族。索伦人一直以来都会骁勇
-
俄罗斯历史朝代顺序 俄罗斯历史朝代顺序表
俄罗斯历史朝代顺序为留里克王朝、卡西姆王朝、戈杜诺夫王朝、德米特里王朝、瓦萨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斯卡乌龙斯基王朝、安哈尔特王朝、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留里克王朝是由东斯拉夫人的古罗斯国家
-
俄罗斯在库页岛发现汉字石碑,我国专家赶到后,碑上内容让人尴尬
虽说近代的“义和团”运动以及20世纪60年代,在珍宝岛上所爆发的争端让我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一度降到冰点。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国的关系也逐渐得到缓和,以至于成为目前不可多得的贸易合作伙伴。而且,两国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