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当网

位置:主页 > 历史 >

实际与夸张:揭秘古代战争中“百万大军”号称的真实兵力差距

实际与夸张:揭秘古代战争中“百万大军”号称的真实兵力差距

浏览:198 来源:互联网 作者:小编
导读:在古代,限制军队数量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而不是指挥系统。在正面决战的情况下,拥有更多士兵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精通兵法,善于在特定情况下灵活运用军队的指挥官也能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发挥优势。尽管古代的指挥

在古代,限制军队数量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而不是指挥系统。在正面决战的情况下,拥有更多士兵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精通兵法,善于在特定情况下灵活运用军队的指挥官也能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发挥优势。尽管古代的指挥系统可能不如现代那样先进,但军队组织编制相对完善,治理众多士兵并不是难事。因此,古代的军队限制主要在于很难集结足够庞大的兵力,而善于指挥的将领则从不嫌兵太多。

在汉末时期,为了平定羌人叛乱,汉朝投入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军队,总兵力达到29万人。要组织起超过十万兵力确实非常困难,但这并不是由一个人独自指挥的,而是分成一个个军团。以唐朝为例,一个军团包括步兵12500人、骑兵5000-6000人,辎重兵1000-2000人,这样的部队总共约两万人马。李靖就能够指挥这样的大军团进行作战。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出色的将领能够指挥大军团的人数也不在少数,例如韩信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例子,因为他能够越打越多的大军团,与其他将领相比更为出色。

真正两军总数达到20万的战役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例如在战国时期中后期,伊阙之战造成24万人的损失后,魏国和韩国基本上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在王翦伐楚时,需要60万大军(包括士卒和后勤),这对当时的秦国国力来说并非易事。要注意的是,这是一场灭国战争,楚国在面临灭亡的危机下,可能动员百万大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在面临灭国危机时,而且楚国的地域和人口在当时也相当广阔。

古代战争实际上是由精锐士卒、普通凑数士卒和后勤相关人员组成的。一般来说,精锐士卒的数量并不多,但其战斗力很强。在一个出色的将领的带领下,这些精锐士卒可以发挥“开瓶器”的作用。由于精锐士卒的数量有限,如果能够消耗掉对方的精锐部分,就能够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在战国时期,像项籍这样拥有足够数量的精锐士卒的将领在战场上表现卓越,一度让汉军节节败退。但当汉军的其他将领面对其他楚将时,情况则截然不同。这主要是因为项籍本人有足够数量的精锐士卒,因此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的汉军30万对项籍的10万,一开始是“不利”的,但在消耗了一定数量的楚军精锐后,楚军也无法顶住,毕竟汉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楚军的10万也不全是士卒,估计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人。

在古代战争中,可以在战场上征粮,运输同样道理。战国时期,军队可以采用接力的方式进行运输,城池之间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战争一般在春季开始,秋季战斗,而在北方的秋冬时节,收获的粮食基本上就没有事情可做了,因此,几百万人的后勤保障不可能只在运输的路上,更应该包括农业生产、装备制造等。几百万人的后勤可以在沿途各个郡县动员一定数量的军队进行保护。需要注意的是,沿途的军队的口粮也可以就地解决。

实际上,这取决于生产力和动员能力。不同的封建社会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尽管都以农业为主,但社会结构和军队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在战国时期,基本上没有商品经济,工业也很原始,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这种社会结构相对简单,只有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社会治理的动员效率非常高。然而,像明朝这样的时期,封建制度已经发展到巅峰,尽管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但商业和工业也相对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动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此外,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也相对更为“复杂”。如果没有进行一些制度改革,治理效率将非常低下。

相关阅读